上周,2024年中国藏文化(北京)展在北京园博园拉开帷幕,作为此次展览的重头戏“掐丝珐琅唐卡艺术展”惊艳亮相,吸引了众多唐卡爱好者关注。在南通,64岁的唐卡收藏家崔世荣20年如一日倾情守护唐卡这一非遗艺术瑰宝,曾先后往返藏区10多次,自驾数十万公里,走遍藏区200多座寺庙,逐一寻访唐卡背后的故事。
三年前,他将20年来收藏的200多幅唐卡进行仓储式陈列展示,为南通地区的唐卡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沉浸式观赏的文化基地。有意思的是,他还通过AI数字技术,建成了“云上唐卡陈列馆”,吸引全国各地爱好者前来“云打卡”。
行摄藏区,他被精妙的唐卡倾倒
对于摄影发烧友而言,有着壮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的藏区是绝对不容错过的打卡地。对此,崔世荣也不例外。行摄藏区这些年,他在采风的过程中,逐渐对被誉为藏文化“百科全书”的唐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唐卡,也叫唐噶,是藏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题材包括佛教、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医学人文等,是一种展现藏族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独特艺术。2006年,唐卡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好的唐卡往往都出自寺庙,其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绘制过程由白描、上色、勾线、打金、点五官及细节处理等诸多步骤组成,唐卡画师往往从年幼时期就开始接触和学习唐卡绘制技术,等练到熟练程度时,至少需要花上几十年时间。一些寺庙的喇嘛甚至会用毕生精力绘制一幅唐卡。”提到唐卡,崔世荣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他介绍,唐卡的绘制与一般绘画不同,传统唐卡的颜料全部从珍贵的矿物宝石和动植物中提取研磨而来,这一过程十分耗时,但相较于其他绘画颜料,其稳定性更强、纯度更高、覆盖力更强。这些天然颜料绘制出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即便历经数百年的岁月,仍色泽艳丽明亮,历久弥新,堪称绘画艺术的珍品,值得人们去用心保存、欣赏和收藏。
近20年来,崔世荣先后收藏了200多幅唐卡,涉及彩绘唐卡、刺绣唐卡、堆绣唐卡、缂丝唐卡、珍珠唐卡、玛瑙唐卡、印刷唐卡、牛皮唐卡等多种不同制作工艺或材质。“像刺绣唐卡又分为苏绣、藏绣、堆绣、盘金绣、发绣等不同刺绣工艺。其中,历史上发绣的发源地就是我们里下河一带,是以青丝代线入画的一种非遗绝技。”他强调,一幅好的唐卡作品往往需要用到三五十种色彩,时间的流逝亦能给唐卡的画面本身带来了一种难以复刻的独特韵味与历史沉淀,进而带给观赏者一种庄重、肃穆、神秘之感。
每当心烦意乱时,驻足站立在唐卡面前,静静观赏,成为崔世荣这些年来独有的减压方式。
开办展馆,让唐卡艺术走近大众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为了更好地与唐卡爱好者分享交流唐卡艺术,2021年,崔世荣在老家海安斥资建成了一个100多平方米的仓储式唐卡展馆。“我将收藏的唐卡都装裱成卷轴画悬挂起来,并套上了纱制的防尘罩,避免污染受潮。整个展馆恒温恒湿,常年保持在25摄氏度和50%的湿度,并定期进行防虫处理。”崔世荣介绍,展馆还吸引了画家沈启鹏、作家夏坚勇、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胡国庆等文艺界人士前来打卡。
为了让更多人不受时空限制零距离欣赏唐卡艺术,去年,他还和一家软件公司合作,通过AI技术将200多幅唐卡逐一进行了数字化扫描,制作成“一未堂唐卡云上艺术中心”,让全国各地的唐卡爱好者只需扫描二维码,动动手指,即可在足不出户在手机或电脑上观摩唐卡真容。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云展厅”采用全景渲染及VR技术,打破传统平面阅读式的图文展览模式,使用3D建模共搭建了20多个场景,让参观者可以身临其境,仿佛置身真实展馆中观展,按照提示可以自由切换展厅,查看展品详情,放大展品观摩细节;点击界面进入“VR模式”后,网友还可以通过佩戴VR眼镜,达到更佳的观赏效果。
与此同时,崔世荣还出资编印了一本名为《莲花梵境》的精美唐卡画册,并亲自作序,还细心标注了他收藏的每一幅唐卡的艺术特点、制作工艺、尺寸、年份等重要信息,配合唐卡图片进行展示,旨在让更多人参与到唐卡技艺的传承和保护的行列中来。“对于一些美术专业的学生,这本画册可以让他们不去西藏就能随时随地临摹唐卡。”这些年,崔世荣多次将唐卡画册免费赠送给艺术爱好者。
古老的唐卡艺术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眼下,我已经和上海雅昌艺术合作,将我收藏的所有唐卡进行了一比一数字扫描,以数字藏品的形式得以永久保存。未来,计划开发唐卡复制画等周边文创产品,让更多人通过平价的方式购买欣赏,让唐卡这一国家级非遗真正走向大众。”崔世荣说。
潜心研究,挖掘唐卡的收藏价值
在海安,除了创办“一未堂艺术中心”外,崔世荣还投资开设了“一未堂中医门诊部”。
“我们崔家祖上就是行医的,我也算是传承家业,6年前开办了这个中医门诊部。”崔世荣告诉记者,出于对藏医药文化的热爱,他多方寻访收藏了10幅珍贵的藏医药唐卡。“这套唐卡出自明代,图案精美,内容丰富,既有藏医基础知识,如人体解剖结构、胚胎发育、治病问诊、养生预防等,还有各种临床技术、医用工具的介绍。”崔世荣介绍,13世纪以后,西藏出现了不同的藏医药学术流派,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北派—强巴派和南派—苏卡派,这两派都很重视藏医药唐卡的绘制。
“与宗教题材的唐卡相比,藏医药、历史人文类唐卡较为少见,具有医学、科学、哲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收藏家的关注。”作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近年来,崔世荣也逐渐从唐卡收藏家变身为唐卡文化的研究者,先后撰写了《从拍卖市场视角下看唐卡艺术的收藏价值》《唐卡鉴赏与收藏》《浅析藏传唐卡的流派类别及艺术特征》等多篇研究论文在《东方收藏》《中国民族博览》《新丝路》《鉴定与鉴赏》等收藏界权威杂志发表。
“2014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以3.48亿港元成交的明代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刷新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纪录。”崔世荣透露,近年来成交价突破千万元大关的唐卡作品并不鲜见,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精品唐卡的收藏价值得到了进一步凸显。特别是自清代流传下来的刺绣和缂丝唐卡数量稀少,极为珍贵,具有相当不错的收藏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存于世的老唐卡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市场价值都会随之水涨船高。
“很多唐卡都是古丝绸制品,面临着自然降解的风险,最终很难逃脱‘灰飞烟灭’的命运。”这是所有唐卡收藏家面临的难题,也是崔世荣的担忧。为此,他期盼更多年轻人加入到老唐卡的保护抢救中来,利用现代高科技等手段,让古老的唐卡艺术永久绽放时代光彩。